老觀念新啟示
1996環保署、聯合報、警廣「環保小故事」徵文社會組佳作
老觀念新啟示
阿母相當節儉。這也難怪,光復初期台灣人民的生活
普遍艱苦;而外公在阿母七個月大時便去世了,外婆一個
寡婦要養大五個子女更不是件簡單的事,因此,阿母的童
年除了節省外還是節省。孩提的習慣伴隨她成長一直到為
人母,也成為我的家庭教育。
阿母的節儉,即使是小地方也不放過。舉個用水的例
子:她會將最後一次洗菜水貯在水槽,作為第一次洗碗用
;水量以足夠洗淨物品為度,避免過與不及;洗米水可澆
花;洗澡水留著沖馬桶....。另外,廢五金、玻璃瓶、舊
報紙等,她會分別收集;市場肉販不要的骨頭則要回家餵
狗....。小時候,我總認為阿母收集﹁歹銅舊錫﹂賣不了
幾個錢,向肉販要骨頭多此一舉,嚴格管制水電使用更是
囉唆。阿母察覺了我的不耐,總說:﹁一點一滴地省,還
不是為了你們。﹂
這句話在我成長各階段產生不同的體認。小時候覺得
很囉唆;長大了,總算知道是父母的苦心;唸環境工程後
,居然發現那是環保的另一種展現!節儉,是一點一一滴
地積聚財富;節儉,也是一點一滴地累積環境資源。消費
型的經濟往往只著重﹁開源﹂的重要,而忽略了﹁節流﹂
;我們一直在追求物質生活的水準,以致造成許多污染,
卻忘了物質匱乏的年代那種更貼近自然的生活型態,也忘
了地球上的一切不僅屬於這個世紀的人,更屬於我們的子
孫。節儉,是一種美德,也是生活,更是時髦的環保。
說著說著,向窗外望望,看到院子裡又大又肥的木瓜
,親友總是稱讚它的甜美。哦,我倒忘了,這些木瓜的肥
料正是大狗的便便呢!